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可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并进一步带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能源结构的优化。“一带一路”自正式提出后广受关注,其中促进贸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输出产能是“一带一路”的几个关键词。由于沿路国家多为气候变化多灾地区及欠发达地区,在中国绿色转型和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输出什么样的产能,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的气候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将考验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智慧。
绿色丝绸之路关键在于将绿色与环保融入发展。中国近三十年低环境标准的开放政策实质上促成了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能耗工业向我国的转移,这种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最近几年来,对东部经济转型向中西部转移落后产能的一些案例,国内也有许多自我批评。而十一五淘汰下来的低能效小锅炉出口到印尼的做法也遭到当地民间组织的批评。中国正在吸取教训,现在轮到我们大规模走出去,绝不能走、也走不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套路子。那些已经不能适应环保需要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中国就应该彻底淘汰掉,以及以一个不低于沿线国家最高标准的环境标准去贯穿所有的投资建设活动,并充分利用南南合作基金与丝路基金,对于帮助沿线国家避免高碳锁定,与能源贫困陷阱至关重要。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强调全球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生活方式。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领导人正在呼吁推进“生态文明”与“非破坏性发展”,要实施上述变革,首先要转变思维模式。随着气候变化引发极端天气频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面临更多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在中国“走出去”过程中,可以通过帮助沿线国家提高能效、建设气候智能型社区来推动其能源转型,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以此鼓励沿线各国增强气候行动目标与力度,为确保全球实现2℃温控目标。
相关资源
新闻稿:潘基文:气候变化是事关社会正义、人权及基本伦理的道义问题(联合国新闻)
报告:管理极端事件及灾害风险,推进适应气候变化 (IPCC)
报告:降低热度:极端气候、区域性影响与增强韧性的理由 : 摘要 (联合国)
报告:2014 广东省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环境与气候韧性表现与评价(创绿中心)
报告:酷热与饥饿——全球食物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十大指标分析(乐施会)
报告: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对亚太儿童构成严重威胁(联合国)
报告:气候智能型发展:叠加有助于构建繁荣、终结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的效益(世界银行)报告:评估各国国家贡献被忽视的多重效益 (NewClimate Institute)
报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政策的就业效应 (中国煤控项目)
新闻稿: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 促进煤炭替代能源融资 (创绿中心)
报告:2012煤炭的真实成本(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