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降雨量太少,印度Beed地区的村民不得不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取水。
图片来源:中外对话
在10月8日发布的报告中,联合国气候变化领导机构强调了控制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工业革命前水平相比不超过1.5摄氏度的重要性。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由19位顶级气候科学家撰写,细致地检视了全球升温1.5摄氏度和2摄氏度带来的不同影响,并概述了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所需采取的行动。
报告指出,如果要避免地球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最坏影响,各国就必须在2030年前完全停止燃烧化石燃料。
报告呼吁,应该从能源、交通和农业系统等社会各个方面着手,实现“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改变”。完成这一目标全球预计每年需要2.4万亿美元的投资,以及比许多国家在《巴黎协定》中承诺的更为积极的行动。
大型发展中国家拥有不断增长的经济动力,但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日渐攀升。为此,中外对话邀请多位专家,就该报告结果对上述国家的影响进行评估。
姜克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IPCC 1.5℃特别报告中国作者之一
IPCC 1.5℃特别报告明确指出了一条整体路径:即实现1.5℃目标要求全世界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即零排放)。要实现这个目标,时间非常短暂,转型速度也会特别快,如何应对如此快速的转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倒不是特别担心技术可行性,因为现有的技术已经大致能帮我们实现1.5℃的情境。但是快速的转型和变化会带来众多社会影响,比如失业、传统产业的转型,这需要特别谨慎处理。
正如1.5℃特别报告强调的,实现更小幅度的升温对人类社会是有利的。我们认为它可能对中国更加有利。比如,中国低碳能源企业已经全球领先,全球的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对中国的技术发展和出口、经济发展尤其有利。
放眼未来,到2040年时,中国预计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如果全世界处于一个和平、少灾难的局面,对届时中国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应对气候变化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我希望中国能够设立更强有力的减排目标。
陈迎,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IPCC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作者
IPCC 1.5℃报告是一个客观平衡的文本,这符合IPCC的职责和宗旨:它不直接给出政策药方,只是提供与政策相关的科学信息。
相比于2℃升温,升温1.5℃的不利影响肯定是小了,这很好理解。但关键是,实现目标的难度大大的增强了。要实现这一目标,除理论上可行之外,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社会的接受程度都需要得到考虑。人类社会距离真正能够实现1.5℃目标依然很远。
1.5℃报告毫无疑问会深化全球对于该目标的认识,但对于气候谈判和气候行动的影响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对于中国而言,设定这个1.5℃目标的意义有点像《论语》所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但有了它,对实现更宽松的2℃目标有好处。
本次报告在题目上就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和减贫”,气候变化的议题越来越需要放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来讨论。我们不能只盯着气候变化,不能把眼界局限于气候变化来谈气候变化的问题,一定要强调可持续发展、公平、减贫。
报告里专门提到了在政策不得当的情况下,应对气候变化与减贫、减少饥饿、能源可得性的目标之间是矛盾的,是需要警惕的。这样的分析框架是值得强调的,是全面且照顾到各方,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关切的。
傅莎,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员
整体来看我认为报告比较平衡、客观的反映了目前为止全球有关升温1.5℃的研究。
针对1.5℃目标,这份报告也给出了提醒——到目前为止全球升温已经到1度,即便现在停止排放,也会继续导致温度上升和海平面上升。要实现1.5℃目标,需要一个非常彻底的、涉及到各方面的转型。但从现有的全球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来看,到2030年实现2℃目标的差距还很大。由此可见,1.5℃虽然还有希望,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非常困难。我个人认为现在对于各国来说,重要的是先向着2℃目标努力。
这份报告的尺度是全球范围的,不太涉及到各地、各国的情况。从中国的角度来说,中国应该把这个报告视为一个警醒,那就是更清醒地来理解我们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上。2020年中国将会更新NDC,也需要提交到2050年的长期战略。这些科学研究会为中国减碳目标的设定提供一些参考,进一步增强我们在气候政策上的动力。
刘滨,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 原中国政府气候谈判代表团成员
IPCC多次发布报告,最实际的作用是从科学上推动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这次的1.5℃报告也仍然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它有助于全球把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坚持下去,促进一个低碳绿色社会的形成,这些都是积极的。
中国政府提出自己的气候变化目标和承诺,是基于一个科学的态度,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条件,经过严格的理论测算而提出的。它不会仅仅因为现在有了一个针对1.5℃目标的研究和讨论,就去改变自己的承诺。反之,假设气候目标有所放松,中国也不会因此去放松自己的努力。我想中国政府会以一贯的、坚持的态度朝着自己的低碳发展目标努力。
萨里木尔·胡克,孟加拉国独立大学国际气候变化与发展中心主任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学家们明确了在短时间内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实现全球经济无碳化所需的各种措施,比如停止使用化石燃料,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目前,中国、印度和巴西这些发展中大国已经开始了无碳化转型。所以我相信,未来这一行动也将由这些国家主导,但是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型步伐。这个报告提出了警告,并明确地告诫我们,地球正面临全球性的危机,所有人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乔安娜·黑格,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大气物理学教授、伦敦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联合主任
中国的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但是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同样“称霸全球”。虽然这与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有一定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高于欧盟国家。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投资规模非常惊人,而自2012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势头也日趋放缓,结果令人欣慰。所以我相信,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在实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目标,特别是在本世纪末前实现零排放的雄心壮志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印度目前还处在现代化早期阶段,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约为中国的四分之一)。但该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规模也与中国相当,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必然会出现增长。不过,印度已经计划放弃新建燃煤电厂,并大举投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加上该国政府的政治决心,未来印度必然会迅速实现去碳化的目标。
巴西则属于另外一种情况。森林砍伐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的主要原因。2005年以来,巴西在解决森林滥砍滥伐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如今这一势头有所放缓,甚至有可能出现倒退。这种情况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伊内斯·卡米洛尼,阿根廷海洋研究与大气中心教授、IPCC报告有关气候变暖相关影响部分的撰稿人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污染排放水平与污染大国相差无几。如果这些发展中国家不能像欧洲或美国那样参与到[全球升温不超过1.5摄氏度的]行动中来,那未来各方就很难达成一致。
有关减排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讨论必须成为过去时。所有国家应该讨论的是金融财政问题,因为发展中国家需要支持。这份报告没有告诉每个国家具体要做什么,而是指明了全球所有国家未来要走的道路。
夏伊拉·拉加夫,保护国际气候变化主管
这个报告清晰地提醒人们,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长期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我们所有人从今天开始就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的问题。
我们最近已经看到,应对气候变化不一定需要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事实上,它还具有经济意义,因为如果不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任何形式的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像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大型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创造一种新的具有气候适应能力的发展模式方面起到领导作用。
卢克·哈灵顿,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大学讲师
新兴经济体国家非常重要。我认为,人们普遍认为(欧盟、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制定比低收入国家更具魄力的减排目标,因为低收入国家为了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其他一些、甚至经常互相冲突的要求。
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几十年全球气温是否可以稳定下来。
(翻译:Estelle)
本文转载于中外对话
封面图片来源中外对话